人的血型有什么区别
血型(blood groups) 以血液抗原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遗传性状。狭义地讲,血型专指红细胞抗原在个体间的差异;但现已知道除红细胞外,在白细胞、血小板乃至某些血浆蛋白,个体之间也存在着抗原差异。因此,广义的血型应包括血液各成分的抗原在个体间出现的差异。血型在人类学、遗传学、法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都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r血型系统 红细胞血型是1900年由奥地利K.兰德施泰纳发现的。他把每个人的红细胞分别与别人的血清交叉混合后,发现有的血液之间发生凝集反应,有的则不发生。他认为凡是凝集者,红细胞上有一种抗原,血清中有一种抗体。如抗原与抗体有相对应的特异关系,便发生凝集反应。如红细胞上有A抗原,血清中有A抗体,便会发生凝集。如果红细胞缺乏某一种抗原,或血清中缺乏与之对应的抗体,就不发生凝集。根据这个原理他发现了人的ABO血型。后来他又把不同人的红细胞分别注射到家兔体内,在家兔血清中产生了3种免疫性抗体,分别叫做M抗体、N抗体及P抗体。用这3种抗体,又可确定红细胞上3种新的抗原。这些新的抗原与ABO血型无关,是独立遗传的,是另外的血型系统。而且M、N与P也不是一个系统。控制不同血型系统的血型基因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即使在一个染色体上,两个系统的基因位点也相距甚远,不是连锁关系,因此是独立遗传的。

血型对于医学的意义
你好,测定ABO血型的意义有如下点:
(1)用于医疗输血,血型不符合的输血会造成输血反应。各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贫血及各种急慢性失血均需进行输血治疗和抢救。
(2)手术前为防止手术中出血过多需提前备血,此时也需要检查血型和进行配血。
(3)新生儿溶血,当母亲与胎儿血型不合时引起血型抗原免疫所致的一种溶血性疾病。最为常见的是ABO血型系统所造成的ABO溶血。母亲为O型血,胎儿为A型或B型血,最易发生新生儿溶血症或流产。
(4)用于器官移植术,供器官者与受器官者血型不合可导致和加速对移植器官的排斥。
(5)法律上可用于亲子鉴定的参考,法医学上可通过血迹或其他含有血型物质的组织鉴别血型,用以鉴别被害人和疑犯的身份;
a b o血型鉴定的目的
血型鉴定:红细胞血型 有26个血型系统,包括红细胞抗原400多种。与人类输血关系最密切的是ABO血型系统,其次是Rh血型系统。
1.ABO血型系统及其亚型:ABO抗原受控于H、A、B基因,不同个体红细胞膜上表达不同的抗原,形成了A、B、O、AB四种正常型别和许多亚型。ABO血型系统的共同特点是红细胞上含有某种抗原,红细胞上就不存在对应的抗原。ABO血型系统正常型别和绝大多数亚型个体均符合这种规律,故可根据此规律用血型单克隆抗体检测红细胞上的抗原(正定血型),或用标准红细胞检测检者血清中的抗体(反定血型)来判断被检者血型。此外,体液中还存在小分子可溶性ABO血型抗原的型物质,为半抗原。可通过被检者唾液中型物质的检定来辅助鉴定血型。
2.Rh血型系统:Rh血型能识别的抗原共43种,常见的抗原有五种,分别是D、C、E、c、e。此系统与ABO系统不同的是很少有天然抗体,大部分抗体均由免疫刺激后产生。由于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故常以其存在与否定为Rh阳性或阴性。
3.其他血型系统:临床还可见到MNSs系统、P系统、Lewis系统、Diego系统、Kell系统、Ii系统等十分罕见的血型系统。 血型鉴定 临床上一般常做ABO系统血型和Rh(D)抗原检查。ABO血型鉴定判断。
【临床意义】
1.溶血性输血反应:①ABO血型鉴定主要用于献血与输血,如硬献血者与受血者血型不同则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②Rh阴性的患者输入Rh阳性和血液后,可刺激病人产生免疫性抗体,当再次接受Rh阳性血液时,可造成溶血反应甚而导致病人死亡。
2.新生儿溶血症:“O”型血母亲孕育A型或B型血胎儿时,或Rh阴性的母亲孕育了Rh阳性的胎儿后再次妊娠时,即可导致新生儿溶血症;若Rh阴性孕妇曾输过Rh阳性血液,则第一胎就可发生新生儿溶血症
3.某些原因不明的输血反应时,应考虑少见的血型抗原刺激。
4.ABO血型与遗传有关,故在法医学上常用于亲子鉴定。 白细胞血型 白细胞膜上的抗原可分三类:一是红细胞血型系统抗原;二是白细胞本身所特有的抗原;三是与个体各组织共有的抗原,即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又称组织相容性抗原(HCA)。目前HLA被检出的抗原分7个系统,共148种,又被分为HLA-Ⅰ类和HLA-Ⅱ类抗原。此类抗原在输血、妊娠,特别是组织器官移植中意义重大。 常用的HLA鉴定方法有:血型血清学方法、微量淋巴细胞毒方法、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 【临床意义】
多用于鉴定白细胞抗原抗体,检测T(B)淋巴细胞上HLA-A、B、C等Ⅰ类抗原和DR,DQ等Ⅱ类抗原,器官移植中的配型试验等。 血小板血型 血小板膜上除具有ABO血型系统抗原和HLA-Ⅰ类抗原外,还有自身特异抗原。目前公认的血小板抗原有7个系统,13种。血小板血型鉴定常采用:①血小板凝集试验;②补体结合试验;③抗人球蛋白消耗试验;④免疫荧光试验等。
【临床意义】为鉴定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检验方法之一。 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病人血清加献血者红细胞,献血者血清加病人红细胞,二者均无凝集、证明血型相同且无其他特殊凝集素,可输血;否则不可输血。 输血
1.输注全血:用于急性失血、严重创伤、手术和严重贫血的患者。
2.成分输血:根据病人的病情需要,选择所需要血液成分进行输注。
⑴红细胞制剂:①慢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后全血细胞减少、失血量较少的中小手术,可输少浆血和压积红细胞;②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自身免疫性溶性贫血,可输洗涤红细胞;③为预防对HLA抗体引起的发热反应,可输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
⑵白细胞制剂:用于粒细胞缺乏症所致严重感染,特别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早产儿、新生儿败血症。
⑶血小板制剂:用于血小板缺乏或功能异常的病人,以预防或控制出血。
⑷血浆:用于扩容、维持血浆渗透压、纠正低蛋白血症等。凝血因子含量或活性降低、术后伤口渗血的病人,宜采用新鲜血浆。
⑸凝血酶原复合物、Ⅷ因子:用于甲型血友病病人及维生素K缺乏病引起的凝血障碍。
3.自身输血:可于术前抽自身血,于手术时回输入体内,或回收术中大量出血,经处理后输入体内,不仅节约大量血源,而且减少感染疾病机会和防止异种抗原导致的免疫反应。
4.血浆代用品:维持正常血容量及血浆胶体渗透压,给机体提供营养物质。
5.血液代用品:用于出血性疾病、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有升高血压、扩张血管的作用。
6. 造血生长因子:①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贫血和血液透析病人,以及外科手术,因患肿瘤而贫血的患者,可输入红细胞生成素(EPO);②严重感染、粒细胞减少患者可输入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③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可输入血小板生长因子。
7.换血疗法:用于血型不合所致重症血管内溶血性输血反应,重症新生儿溶血病,农药、化工原料、药物等所致的严重昏迷,以及暴发性肝炎引起的肝昏迷等。
血型的区分,尤其是各个血型的医学解释
血型是对血液分类的方法,通常是指红细胞的分型,其依据是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某些可遗传的抗原物质。已经发现并为国际输血协会承认的血型系统有30种,其中最重要的两种为“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血型系统对输血具有重要意义,以不相容的血型输血可能导致溶血反应的发生,造成溶血性贫血、肾衰竭、休克以至死亡。
人类ABO血型系统是由IA、IB、i三个等位基因控制,即为常染色体基因,并按照遗传规律进行传代,即在一对常染色体的相对位点上,IA、IB、i这3个等位基因均可轮换占位,因此,就有6种基因组合形式:IAIA、IAi、IBIB、IBi、IAIB、ii这种基因组合称作遗传型。 在遗传基因中,IA和IB显性因子,i是隐性因子,所以就出现了血型的遗传基因与血型的表现形式不一定相同的情况。比如,具有IAIA或IAi遗传基因的人,其血型的表现形式为A型;具有IBIB或IBi基因的人,血型表现为B型;只有具有ii基因的人,才表现为O型。据此不难从父母的血型推断出子女可能出现和不可能出现的血型。
ABO血型鉴定
通常只用两种抗血清即抗A及抗B血清,就可将群体分为四种血型。 根据血型的遗传规律,和临床工作方例起见,配偶间所生子女的血型如下: 1、各种ABO配偶所生子女的血型(表现式): 婚配式 子女可能有的血型 子女不可能有的血型
A×A A、O AB、B
A×B A、B、O、AB 无
A×AB A、B、AB O
A×O A、O B、AB
B×B B、O A、AB
B×AB A、B、AB O
B×O B、O A、AB
AB×AB A、B、AB O
AB×O A、B AB、O
O×O O A、B、AB
2、遗传式: 婚配式
父母基因型 后代基因型
A型×A型
IAIA×IAIA IAIA
IAIA×IAi IAIA、IAi
IAi×IAi IAIA、IAi、ii
A型×O型
IAIA×ii IAi
IAi×ii IAi、ii
A型×AB型
IAIA×IAIB IAIA、IAIB
IAi×IAIB IAIA、IAi、IBi、IAIB
B型×B型
IBIB×IBIB IBIB
IBIB×IBi IBIB、IBi
IBi×IBi IBIB、IBi、ii
B型×O型
IBIB×ii IBi
IBi×ii IBi、ii
B型×AB型
IBIB×IAIB IBIB、IAIB
IBi×IAIB IBIB、IBi、IAIB、IAi
A型×B型
IAIA × IBIB IAIB
IAIA × IBi IAi、IAIB
IAi × IBIB IBi、IAIB
IAi × IBi IAi、IBi、IAIB、ii
AB型×AB型
IAIB×IAIB IAIA、IBIB、IAIB
O型×O型
ii×ii ii
『此★文为星座网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标签:


评论列表